一九六三年二月十日
《大公报》在张季鸾先生任总编辑、总主笔的时代,有“中国的孟彻斯特卫报”之称。因为当时大公报不注重新闻抢快,而注重社评的精辟,正和《孟彻斯特卫报》的作风相同。同时,两家报纸都是自由主义的信奉者。
孟彻斯特是香港的死对头,因为这是英国的纺织业中心,当地的纺织厂商竞争不过香港人,便想出了限额输入这一着毒招出来。使得香港这几年的经济大受打击,始作俑者便是孟彻斯特。这个地方的纺织厂商麻麻地(粤方言,一般、普通之意,编者注),却有一张好报纸。本来,英国一切以伦敦为中心,《孟彻斯特卫报》起初只不过是一张平平无奇的地方性报纸,但自从史高特(C.P.Scott)于一八七一年加入该报任总编辑后,三四十年之间,一张地方性的报纸竟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报(大公报在天津初创时也只是普通的一家地方性报纸。至张季鸾先生主持笔政后,方始脱颖而出),现在该报仍在孟彻斯特出报,报名则已简单明了的改称“卫报”。目前的主持人虽然及不上史高特的才能,但因基础已很巩固,仍旧是英国极重要的大报。它的销数不到二十万份,言论的影响力,却比日销四百五十多万份的《每日镜报》(该报自称“本报宇宙间销数第一”)大得多,甚至可能超过日销四百十万余份的《每日快报》。
《卫报》所以成功,唯一的因素在于史高特所写的社评,他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提出了公正合理的主张,绝对不为政治因素所左右。他认为新闻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看法和解释,他始终坚持真理,有时全国的舆论一致和他相反,但他绝对的不去迎合俗好。
他的社评写得平易近人。他经常向该报的工作人员指出:“在卫报上所登载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必须是普通男人和女人所能了解的。”他写社评的信条是:“必须有说服力”,每个研究新闻学的学生可能都知道他所写的一篇署名文章,那是《卫报》出版百年纪念的社评。他主张一切要诉诸理性,要容忍反对者的意见。那篇文章中说:“反对者的声音,应当和朋友们的声音一样,有同样的权利被人们听到。撰述评论的人必须能够自我节制。坦白是很好的;但公正更好。”英国许多报学史中都这样说:“他的言论很温和很平静。但他轻轻的说话比许多大声疾呼传送得更远。他的意见影响了制定英国国策的政治家们,也就是影响了英国整个国家的政策。”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问答录 将饮茶 在新疆 故事开始了:文学随笔集 别成为陌生人 无所畏 通稿二零零三 进入黎明的漫长旅程 星条旗下的茶叶蛋 虚土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草叶集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遥远的向日葵地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锵锵三人行·跟陈丹青聊天 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余光中散文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