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凭何进谏?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二世继位之后,赵高第一个要除掉的就是蒙恬、蒙毅兄弟。但是,子婴向秦二世进谏,我听说赵王迁杀了他的大将李牧,燕王喜派荆轲刺始皇帝,齐王建杀忠臣而信用后胜。最终,这三位国君都因之亡国,还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蒙恬、蒙毅是大秦帝国的重臣(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如果杀了他们,将会内失臣心,外失民心,万万不可啊!秦二世不听,最终逼杀了蒙氏兄弟。
子婴一是敢于劝谏,二是劝谏的话说得很重,三是秦二世竟然不予计较。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子婴的身份非常特殊。
我们不妨重复一下子婴劝谏秦二世的话:
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大家仔细看看这几句话,等于指责秦二世是“轻虑者”,杀蒙氏兄弟是“诛杀忠臣”,是“立无节行之人”。谁敢对杀人成性的秦二世如此讲话?
如果子婴是秦二世的哥哥,不被杀就是万幸了,岂敢如此进谏?
所以,子婴不可能是秦二世之兄。
那么,只剩下“秦始皇弟”一说了。这种说法能成立吗?
此说仅见于《史记·李斯列传》,但相较前二说,此说比较合理。
第一,年龄相符。子婴如果是秦始皇的弟弟,一定有年长的儿子,所以,子婴与其二子商议诛杀赵高就比较合理。
第二,进谏有据。作为秦二世的叔叔,子婴自然敢于进谏,即使话说得重了,秦二世也不大好计较。因为,秦始皇之前的六位国君,只有秦武王亡故后因为年轻无子才选了他的兄弟继位为昭襄王,其他各代秦王都是父死子继。所以,从秦国国君的继承制度上看,作为秦始皇的弟弟,子婴不可能继位。正因为子婴不可能继承王位,所以,他说话就顾忌较少。秦二世继位之后的最大政敌是他的兄弟姐妹,他大搞白色恐怖的对象也是他的兄弟姐妹。
作为他叔叔的子婴不是他的政敌,且又是他的父辈,所以,子婴敢于进谏,秦二世也不予追究。
第三,声望相合。赵高杀了秦二世,自己又无法继位。秦二世的兄弟已经被杀害殆尽,因此,秦国国君的人选就顺理成章地在秦始皇的兄弟中产生了。作为秦始皇的弟弟、秦二二世的叔叔,又有非常高的人气,子婴的这种身份非常符合赵高拥立的理由。
赵高确立子婴继承大业之前,已经言明,大秦帝国的国土大幅缩水,山东六国相继立国,因此,子婴只能继位称秦王,不得再称皇帝。
赵高让子婴斋戒五天之后,再到祖庙中举行典礼,接受玉玺,继承王位。
子婴得知二世胡亥被杀,赵高立自己继承王位。斋戒之时,他和两个儿子及宦官韩谈商议,赵高在望夷宫杀了二世,担心群臣会杀了他,所以,才拥立我继位。我还听说,赵高已经和楚人商议联合灭秦而在关中称王。现在他要我斋戒五天之后到祖庙中去继承大统,这是想在祖庙中对我下手。我如果称病不去,赵高一定会亲自来。他一来,我就杀了他(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斋五日,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日: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官,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赵高派了几拨人来催子婴,子婴拿定了主意就是不去。赵高急了眼,新国君在宗庙受命是国家大事,子婴怎么能不来?于是,他亲自到子婴斋戒的宫中来“请”。子婴听说赵高求见,立即召赵高入内。子婴指使韩谈潜伏在暗处,赵高一进斋宫,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趁机夷灭了赵高三族(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日: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阳)。
沙丘政变以来一直顺风顺水的赵高终于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
赵高万万没有料到自己最终竟然死于子婴之手,并像李斯一样被灭三族。
沙丘政变的三巨头胡亥、赵高、李斯一个个都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赵高设计杀了那么多人,特别是杀扶苏,戮蒙恬、蒙毅,族李斯,弑胡亥,难度都相当大。但是,赵高杀别人易如反掌,玩得如鱼得水,为什么最终却栽在了子婴的手里呢?
赵高低估了子婴,完全没有想到子婴竟然敢拿自己开刀。如果赵高充分估计到这一点,子婴就不可能得逞。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明灭 穿越晚明之不朽帝国 谋断九州 帝国的凛冬:银子、辫子和面子 荆州杀:张艺谋作品《影》的原著小说 诗与刀 崩仙逆道 娱乐春秋 宋案重审 魏晋风华:轻松读懂《世说新语》 天下一号 战国赵为王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 父亲的一九四二 大唐农圣 大宋超级学霸 大明1617 盛唐剑圣 晚明 我的邻居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