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小说网

大学生小说网>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原著 > 第3章 处己之道(第2页)

第3章 处己之道(第2页)

生活如果要完全慎重精明,并且要吸取经验的所有教训,就必须经常反思——类似于简要复述我们曾做过的事、我们的印象和感觉。把我们以前的判断跟现在我们全力以赴、希冀有所成就所定下的目标相比,就是接受由“经验”私下里一次次地给我们上课——每人都可以这样让经验上课。

处世的经验可以看作是一种教科书,反思与知识构成该书的讨论。如果我们经验甚少,而反思和知识丰富,就好像有些书每页的正文只有两行,而讨论却有四十行;经验多而反思和知识不足,就好像有些古典文献的版本,其中没有注解,许多内容含义不明。

我们在这里所给的忠告,跟毕达哥拉斯所建议的一条规则是相似的:每夜睡觉之前,把当天所做之事,加以检讨。每天随便地生活,为工作或享乐忙忙碌碌,不对过去作任何的反思——好像不断地从生命的卷轴中拉出棉线——对于自己何去何从,一无所知。这样生活的人,情绪和思想都免不了有些混乱,从他谈话的突兀和零碎中——像是一种杂拌——我们不久就可以看出。在众多缤纷的印象之中,过着这个世界永无宁日的生活,而且自己心智能活动的相对不多,容易走上情绪和思想都出现问题的命运。

当影响我们的事情时过境迁,我们往往无法找回并重温那时在我们心中所激起的某种情愫,但是,我们能记得我们是如何被当时情况引导而说过和做过些什么。这些就可说是那些事情的结果,或是它们的外在表达和测度它们的准绳。因此,对于我们在一生的关键之际的想法,我们应该仔细地保留下来,这一点,写日记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追逐名利、寻欢作乐、过高级的生活,是通往快乐大错特错的途径。因为这么做,是企图把我们苦难的生存转化为一连串的欣喜、高兴和欢乐——这种过程到最后一定会变为失望和妄想。就此点而言,可以相提并论的是它带来的必然伴奏:大家彼此说谎。正如我们的身体为衣服遮盖,我们的心灵则隐蔽于谎言的帷幕背后。帷幕总是存在的,我们只能有时透过帷幕猜测他人的思想,如同我们通过别人的衣着外观而获知他们的体型。

与自己相处

社会的存在有其必要条件,就是所有的社会都必然要求其成员互相兼容克制。这就是说,社会愈大,该社会的性质就愈为乏味。人只有在单独的时候才显露本色;如果他不喜欢独处,他就不会喜爱自由。因为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拥有真正的自由。

人在社会中一定需要克制自己,时时刻刻都要如此。一个人的个性愈为独特,他就愈难忍受与其他人交往所需做出的牺牲。我们或是欢迎孤独,或是容忍和躲避孤独,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的大小——例如怎样看待独处时的自怜感,各人所受痛苦的全部重负如何。大智者喜欢把个人的价值估大。总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如果某个人在大自然的簿籍中名列前茅,他自然而然、无可避免地会觉得孤独。如果环境不妨碍他的这种孤独感,对他将是有利的。因为如果他需要跟异类人士多做交往,那些人将会对他构成扰乱性的影响,不利于他的内心平静。他们真的会剥夺掉他的个性,而不会对他的损失给予任何补偿。

理想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在品行和才智上,上天所设定的差别程度是相当大的,但是我们的社会总是忽视那些差别,甚至要把那些差别消灭,或者说,社会建立了人为的差别——阶级和地位的分等——来代替它。后者与上天所建立的高下次序,往往完全颠倒。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把一些才智低劣的人往上提升,把少数天赋卓越的人压制下去。遇到这种情况,有才有识之士通常会退出社会,而这类人一旦增多,平庸之人更加不可一世了。

在一个社会中,令大才大智人士恼怒的是“权利平等”,因为这些权利直接导致人人都可以自命不凡,那是大家都喜爱的。而在自然的情况中,才智上的差别就意味着所拥有的社会权利应该有相对的不同。

理想的社会承认任何类别的要求,可就是不重视才智,把才智视为违禁品。人们对于各式各样的愚蠢、乖戾和鲁钝,都表现出无限的耐心;具有才华得要获得他人的赞同,否则需要完全深藏起来。智慧上的优越自然就会冒犯别人。

所谓理想的社会,最糟糕的不仅是给我们带来无法赞美或喜爱的同伴,而且还不让我们保持天性和本色。为了做到和谐,它强迫我们蜷缩,甚至是完全变形。

虚假的卓越

富有智慧的谈话,不管是严肃的还是幽默的,只适合智慧型的社会,对于普通人,则是彻底地对牛弹琴。要使他们高兴,就一定得大众化。这就要求我们做严峻的自抑。为了像别人一样,我们得丢弃四分之三的智力。当然,享有友伴,能够弥补我们在这方面的损失,但是,愈有价值的人愈会发现所得支付不了所失。收支两抵是负债,因为跟我们打交道的人,一般都是破产的,也就是说,跟他们交往所得,无法补偿与他们交往所带来的烦闷、不安和龃龉,或是我们必然要做出自我抑制。因此,在大多数的社会中,愿意独善其身的人都会获得实质性的好处。

真正的卓越,也就是在才智上的卓越,是不容易遇到的,即使遇到也会令人难以忍受。因此我们的社会就随意采取一种虚假的卓越,用来代替真正的卓越。前者的特性是按照习俗,建立在任意的基础之上——这种传统似乎是由较高的上层人士承袭下来的,而又像“口令”一样。可能会有所改变。我这里所指的是“好范式”。这类卓越每当跟真正的卓越发生冲突,它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更重要的是,“好范式”一出现,“好见识”就离去。

除了自己,没有人能跟其他人完全情投意合——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或是终身伴侣。个性和脾气上的不同,总会带来某些不和谐,虽然在程度上微不足道。那种真正的心境平静,内心的完全安谧,是尘世中仅次于健康所能给予我们的最高祝福,只有在个人独处时才能够达到。而要让安谧成为一种持久的情绪,只有把自己完全置身于退隐之中。这时,如果这个人自身有什么长处和禀赋,他的生活方式将是在这个可怜的世界中最为快乐的。

另一种不幸

我所指的精神空虚,以及心灵的贫瘠,还将造成另一种不幸。当一伙比较优秀的人集会结社,以提倡某一高尚或理想的目标时,结果总是无数的大众蜂拥而来。各地方都是这样,后者的目的在于祛除烦闷寂寞,或是他们天性上的其他什么缺陷。什么事情能让他们生活快乐些,他们就毫不犹豫地立刻去攫取。他们有些人会偷偷摸摸地溜进去,有些人则会拼命挤进去,然后就完全把它摧毁,或是放肆地改变它,到最后它的目的变得跟当初正好相反。

聪明人首先要争取的是免于痛苦和烦恼,能得安静和闲暇,也就是一种平静朴实、不受干扰的生活。因此,在对“世人”略有认识之后,他会选择不求闻达,如果他具有大才智,甚至会过独居的生活。一个人的内心愈为充实,他对其他人的需要就愈少——其他人愈不能替他做什么。这就是为什么高度的智慧会使人不合群。当然如果智慧的“质”能由“量”弥补,那还值得在这个大千世界过日子。不幸的是,一百个愚人抵不上一个聪明人。

一般人一旦免于贫困的痛苦,便不惜一切要消遣、找友伴,逢人就交往,唯恐只是单独一人。因为独处时,每个人只能依靠自己,各人的自身条件便显露出来。可怜的个性是人的终身负担:愚人纵然出身显贵,仍然会被他的个性所累,而有才智的人因为充满生动的思想,能使荒地充满人群。

要么独处,要么庸俗

塞尼加说:“愚蠢就是负累。”实在是至理名言,可以跟《圣经·德训篇》的一句话加以比较:“愚人的生命远逊于死亡。”一般来说,有人喜欢结交朋友,就因为他智慧低下,个性随俗。我们在这世界的选择,很难超出独处和庸俗、随波逐流的两端。

明智的人好像是独奏一件乐器的音乐家,他没有其他人帮助而举行演奏会。这样的人,自身就构成了一个小世界。他心智专一,独立奏出的音乐,具有各种乐器共同演奏的效果。像钢琴一样,他在乐队中没有地位:他是一位独奏者,也许由他个人担任演出;或是,如果是跟其他乐器在一起,只能担任主奏;要不然,他是合唱中的主唱。

有些不喜欢交际的人,也许能从这个比喻中得到好处,从而定出一条常规:我们所交往的人要是缺乏高素质,可以从增加数量上做某些补偿。如果对方聪慧,有一个人做伴就足够了;但如果你所交往的尽是普通人,不妨多认识几位,因为让他们一起合作——根据演奏俄国管号的类推,就能产生一些好处。愿上天给你耐心,让你完成任务!

伟大的心灵注定是孤独的

伟大的心灵——人性的真正导师,自然不愿意经常跟他人做伴,正如学校老师不愿意跟围绕着他闹哄哄的孩子在一起游戏那样。那些伟大心灵的使命,是指导人类渡过“错误”的海洋,安全抵达真理的彼岸——把人类从野蛮而庸俗的深渊,提升到文明和教化的光明之中。

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但并不真正属于这个世界。从很早的岁月,他们就感到自己与其他人之间有着显然的不同,但只是逐渐的。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开始明白自己的地位。他们在心智方面的孤独,然后又由于实际上的退隐生活方式而获得巩固。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从流行的庸俗之中解放出来的人,是难以接近他们的。

所有伟大的心灵都注定是孤独的——这一命运有时可能会令人感到遗憾,但是选择孤独总是为祸较少。当年事渐长,我们就变得容易说出“该怎么做我就敢怎么做”。年岁愈高,日子过得愈快,我们就想到把余生专注于智慧上的事,而忽视人生的实务。只要我们神智健全,我们过去所取得的那些知识和经验,配合发挥我们个人的才能,让我们无论从事任何学科的研究,都觉得轻松和有趣。过去我们在蒙昧中所知有限的许许多多事物,现在都变得明朗清晰,每有成果都使我们感到困难已经克服。根据长时间与他人相处的经验,我们已不再对别人抱有太大的期望。我们发现,跟人交往得深入一些,并不会有所收获。

喜爱独处在从前需要牺牲走向社群的欲望,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自然性向的单纯品性——它是我们生命中的本有素质,如水之于鱼。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跟一般人不同,他必然是孤立的,这就是为什么这样的人愈老愈感觉到他的处境不再是年轻时那么沉重的负担。

独处的好处

对于有才智的人来说,独处的好处是加倍的。第一,让他能清静;第二,他不必跟其他人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跟世人打交道需要我们抑制自己,面对厌恶甚至危险。拉·布鲁耶(LaBruyere)说得好:我们所有的祸害都来自于不能独处。

的确,喜欢跟人交往是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因为它意味着跟人们接触,而其中极大多数是道德低劣的,而且资质鲁钝或刚愎。不爱社交就无须理会那些人。自身有足够的条件,不需要跟那些人在一起,实在是大幸运。因为我们的痛苦,都从需要跟别人交际、交往而来。跟人交往会破坏我们心境的平静,而心境平静,我已经说过,是幸福要素之中仅次于健康的。没有相当时间的独处,要做到心境平静是不可能的。

社交的主要理由是彼此有所需要;彼此的需要满足之后,人们本来要分手,烦闷寂寞又把他们驱赶到一起。要不是因为这两个理由,人们极其可能都独居自处。这是因为每个人在自己的心目中都觉得自己是世上唯一的人,这种绝对重要的感觉只有在独处时才能充分领略,而在熙熙攘攘的真实人生中,这种感觉很容易受到令人痛苦的否认,不久就会萎缩而消逝。从这一观点来说,独处是人类最原始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都像亚当一样,快乐是无限的。一个人若能面对自己,独立自处,好处是无穷尽的。西塞罗甚至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能够完全自立,并且具备独特才能的人,不可能生活不快乐。一个人愈有独立的才能,别人对他的重要性就愈少。这种自足的感觉,让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致为了跟世人相处而做出相当的牺牲,更别说实际上克制自己去积极参与那些活动。

一般人喜欢社交,能跟人和睦相处,是出于一种相反的感觉——他们容易跟别人相处,不容易跟自己相处。此外,这个世界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不敬重,世人敬重的完全是不学无术之辈。所以,一些人的隐居就能说明他们拥有特异才华,或者说,他们的隐居是拥有特异才华的结果。因此,自尊自重的明智之士都把自己生活的必要条件加以限制,以便保持或扩大他的自由,但因为每个人必须跟世人有所往来,他就把深交尽可能地限制到最少。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回到明末当个大贪官  山海御兽,我站在华夏巨人的肩上  皇室潜修二十年,开局陆地神仙  杨洛苏轻眉  大明第一搅屎棍  夜来南风起  杨洛苏轻眉苏晚秋小说  末世最强,请叫我雷电法王  夜深深!敲门声!  王者:140段通天边,震惊全网  病娇女财阀不孕?嫁我后一胎四宝  晏东凰盛景安小说叫什么名字  梁衡的21堂作文课  我那蛮横不讲理的豪门义姐  都市战神  向曙光之神献花  盛京贵宠  我靠未来演示器天下无敌  杨洛柳雨薇大结局  掀饭桌!小糊咖摆烂后爆红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